Search

前天,因為要預備聖誕課堂的「龍蝦Ravioli」,讀了龍蝦的小故事。

早在18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前天,因為要預備聖誕課堂的「龍蝦Ravioli」,讀了龍蝦的小故事。

早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,歐美的富有人家視龍蝦為「海中蟑螂」,奈何其產量又特別多,為解決堆滿了海灣的「垃圾」,龍蝦便變成窮人、囚犯和傭人的食物,其肉更被拿來餵豬,殼則用來做肥料。

後來,美國麻省內替富有人家打工的合約僕人,因為對龍蝦太厭惡而展開了一場官司,最後獲勝,法庭其後頒令:主人(Master)每星期不能要僕人吃多過三次龍蝦。

但隨着雪櫃的出現,使龍蝦可以冷藏形式運送到內陸市場,及在戰爭後,罐頭食物盛行,龍蝦亦被製作成為罐頭。在供不應求之下,龍蝦的地位大翻身,價格提高,變成高價食物。

那天,我買了一隻龍蝦做食譜,200大元,才拿出100克肉,足足兩元一克。肉赤得很,上網查找「甚麼龍蝦的肉會比較多」,便找到龍蝦的過去,立即撰文跟大家分享。

讀得入迷,順道讀了其他海鮮的歷史,又找到另一款在今天頗貴,但在以前同樣是窮人食物的,就是生蠔。

供不應求,價格上升,乃常態。不過,也有相反的例子,譬如鑽石。鑽石的數目其實不少,但商人為提高價格,因而控制產量,同時以女人和永恒為行銷目標,令一粒米般大的鑽石賣到幾萬至十幾萬,賺到盆滿缽滿。值得與否,見仁見智,但我就寧願買隻龍蝦吃,起碼吃後感到很富貴,身體又有營養,兩元一克,值!

IG: echow03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